“沐浴新世纪的阳光,欣欣的南华令人向往,汇聚九州菁华,培育华夏栋梁….”,这首歌曲是我正值南华五十年校庆之际,作为本科新生合唱团一员的合唱曲目。在这首歌里,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南华大学这个大家庭的热情氛围与朝气蓬勃。在与母校短暂离别了7年之后,我以青年教师的角色再次回到母校,回到了这个承载我青春年少时的难忘记忆与寒来暑往的奋斗往昔的第二故乡—-南华大学。我于2019年10月正式入职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当我站在计算机学院门口,一切显得既那么熟悉,一切又显得那么陌生。熟悉的是这曾今的恩师们与教室,陌生的是在外求学这七年,学院迅猛发展,已经让我们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赶超湖大中南,并成为了双一流建设专业。个人的每一步成长尚且需要历经艰难困苦的努力与心血,更何况一个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发展。面对着曾今培养和激励我成长的计算机学院,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我也暗暗地在心底告诉自己,要向恩师们学习,做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南华人,做一名言传身教、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做一名虚怀前行、上下求索的科研人。

因为初当人师的我教学经验尚浅,学院也让我通过承担教学秘书与相关专业课程,迅速了解与掌握教学业务的细节。经过一年的课程教学洗礼,我已经能够很自如的站在讲台上,跟学生们洋洋洒洒的传播知识,分享经验。曾今作为学生的我一度认为一个学生如果能够遇到一群好老师,那是人生大幸。而当课后有许多学生跑过来希望我给他们进行科研指导的那一刻,我也明白了一个老师要是遇到这么一群热情好学的学生,那是三生有幸。从入职至今,已有595天。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经历了专业认证和学科评估的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如果只是满足于学院眼前的荣誉,未来可能难以经受住残酷的行业竞争。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究竟如何发展,如何才能让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声名远播,成为一个学科的翘楚。这一个个困惑也逐渐浮上心头,使我顿感忧虑;而我作为学院的青年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院去更好的发展,应对未来的挑战也成为内心之问。

怀揣着这些困惑,我参加了南华大学2021年“党史力行”青训班,希望在这里寻找可能的答案。很庆幸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有幸结识了一大批来自学校各个不同部门的优秀人才,也聆听了来自学校各个部门领导对于学校未来发展的构思与设想。历经长达数月的学习与辩论,我的很多疑问也随之得到了解答。当听到高山书记谈及南华大学正在全力实现研究型大学,并期望将南华大学建设成为蓬勃发展、生机盎然、令人瞩目、令人尊重的高水平大学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无比的激动。作为曾经的南华大学本科毕业生,为南华正名,推动南华大学进入高水平大学行列也一直是我内心深处的一个梦。当听完丁德馨老师以铀矿采冶的发展为主线,带领我们领略了那一代代南华人用血与泪,用智慧、汗水、坚守与梦想堆积而成,并历经几起几落,不断学习和创新,紧密地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26年的艰苦奋斗与沉淀,创建了南华大学特色品牌专业的故事,我为之震撼了。当听到青训班上其他青年才俊提出的各种举措与办法时,我的内心为能够和这样一群有志之士一起学习、工作和奋斗而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

在这个百舸争流,力争上游的时代,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科的进步。每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一个远大的发展目标,更需要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终身的勇气与智慧。发展是硬道理,人才是核心,但是如何真正的留住人才,留住真正的人才,如何培养栋梁之才,将是每一个南华人终至一生才有可能回答的问题。而我也很庆幸自己能够身处在这样一个最好的时代。作为年轻教师的我,在自身研究领域之外的经验和阅历尚浅,很多问题难以考虑周全,虽见到一些边边角角的细节问题,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历练。我也必将向无数南华前辈们学习,继承南华精神,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为建设高水平的南华大学奉献自己的力量。